当前位置:
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民生福祉更加殷实
时间:2021-07-05 10:28:48

为社区群众义诊

我市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从群众看得见、摸得着的身边小事入手,落实好每一项惠民政策,实施好每一个民生工程,着力解决文化、教育、医疗、就业、社保等群众“急难愁盼”的民生问题,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,让全市人民享有更多、更直接、更实在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

强化内外兼修 建设文化强市

呼和浩特举全市之力、集全市之智,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。全市上下补短板、强弱项、治顽疾、建机制、惠民生,围绕城市环境治理、市民素质提升和志愿服务升级等不断发力,努力让文明之风持续浸润民众心灵、文明之花开遍青城大地。

民警护学

自开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,一个个与市民息息相关的“难啃骨头”被列入提升整治清单。我市深入开展呼和浩特市爱国卫生运动,顺利通过全国爱卫办组织专家进行的考核验收,成功荣获“国家卫生城市”称号。坚持“区市共建”,实施市级领导包街道、机关单位包社区、党员干部包楼栋,高位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。建立国家卫生城市长效管理机制,保护好这张沉甸甸、来之不易的城市名片。

在文化强市建设中,我市不断坚定文化自信,注重改革创新,开创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。进一步丰富文化服务供给,创作推出一批庆祝建党100周年精品力作,继续办好敕勒川草原文化节暨昭君文化节等节庆活动,今年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演出1400场以上。加快建设一批重点项目,启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文化公园项目,传承历史文脉,留住城市记忆。

“鸿雁书房”内读书

近年来,我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速,全市积极申报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、中草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、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等多项旅游项目,推出《千古马颂》《永远的成吉思汗》等一批旅游演艺项目,打造内蒙古风情园等一批文化旅游重点项目,文化与旅游融合程度不断提高。多项节庆活动成功举办,推动呼和浩特市文旅品牌塑造。同时文旅融合发展环境显著优化,我市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,围绕打造京津冀休闲度假 “后花园”,重点建设“一北一南”两个文化旅游区。我市还借助伊利、蒙牛、蒙草等企业,大力发展企业旅游,积极发展生态游、研学游、快旅慢游等旅游新业态,为游客提供更丰富、多样化的旅游产品。

聚焦民生难题 解决群众关切

在呼和浩特,一个个民生问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,更多项目、更多工程、更多政策成为现实,带给全市百姓越来越多看得见、摸得着、感受得到的幸福和实惠。

社区便民服务点为百姓解忧

全力做好稳就业工作。我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,鼓励灵活就业,搭建网上就业平台,实现网上择业常态化。开展高校毕业生“就业创业促进计划”、农民工“就业春风行动计划”、退役军人“千企连千兵计划”。落实职业技能终身培训制度,实施 “互联网+职业技能培训”计划、新型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计划,全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次以上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%以内。

办好人民满意教育。我市加快发展学前教育,加大公办幼儿园、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力度,已承诺年内新建、续建幼儿园9所,尽快补齐学前教育短板。大力提升基础教育,新建、续建中小学23所,坚持区市县三级联动、幼小初高同步推动,深入开展名校带弱校等工作,推进联合办学、集团化办学,通过教育联盟推动教育质量提升,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。优化整合中等职业教育,坚持走集约化、专业化、集团化发展路子,启动建设“中职园区”,带动各职业院校抱团发展。

和谐生活

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水平。我市加强“硬件”建设,重点实施市第二医院、精神卫生中心、职业病医院、恒和医院等项目;依托各级医院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、乡镇卫生院等,加强急救站点建设,配齐配足车辆、人员和设备。推动“软件”提升,在市属医院打造25个重点专科、3个重点学科;引进北京、上海等地区专家开展诊疗或远程会诊服务,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医疗服务;全面实施县域综合医改,实行医保总额打包付费制度,形成有序就医新格局。

完善社会治理体系。为进一步优化全市营商环境,呼和浩特市委、市政府建设“12345”为民服务热线平台,全力推动“接诉即办”工作,提高“多心合一”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服务中心实体化运行水平。如今,有事情打“12345”已经成为百姓的习惯。加强市、旗县区、乡镇街道三级社会治理创新,加快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建设,推进“多网融合、一网统筹”,形成“网格、村(社区)发现问题,部门响应解决”的基层网格化治理机制。

在呼和浩特,一项项惠民政策出台,一笔笔惠民资金到位,带给全市百姓越来越多看得见、摸得着、感受得到的幸福和实惠。(呼和浩特日报记者 苗青 刘军 文/图)

编辑:王俊杰  审编:admin

【版权及免责声明】

1、凡本网来源注明“中国公益网”(域名CHINAGONGYI.COM.CN)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,未经本网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公益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2、凡本网注明 “来源:XXX(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.COM.CN)”的文章和图片作品,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3、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。

4、联系电话:400-8059-268 电子邮件:chinaqnlm@vip.qq.com

发表评论